说起来也是挺让人哭笑不得的。
前段时间一个学术期刊编辑给我打电话了,说我投的稿子,他们觉得不错,准备刊用,让我修改下。我想了一下,才突然意识到,这文章是我还没毕业的时候投的,此后一直杳无音信。如今我已经离开学术圈,在企业工作一年多了。这个投稿,可能已经有两年了,现在才被编辑发现出来。想当初,是多么希望能够刊发文章,可是现在依然了无兴趣了。所以我直接拒绝了编辑修改的要求,也告诉他不想发表这篇文章了。
学术投稿,各种扯淡事儿,学术期刊也基本上是一个十分灰暗的领域。我也写过这里面的一些小故事,因为最近这个事情,就想再贴出来。
对于正在读博士的我来说,神秘的不是那些尚未弄清楚的知识领域,而更可能是学术期刊的编辑部。在中国大部分能够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里,除了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以外,博士生都有发表学术文章的要求,而这都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拿到博士学位。在很多情况下,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文章要比撰写博士论文更加困难,这就导致了大量的中国博士生为了发表文章而煞费苦心。
在我的经验中,撰写一篇学术论文,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经过长期的调研、实验以及阅读文献,然后讨论和修改文本,这个过程要耗费大量的精力。然后投稿给学术期刊,这就开始了一个相当痛苦的等待过程。
中国的学术期刊有几千种。这些期刊的办刊方式,大部分并不透明,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期刊,更是神秘有加。我将以我的经历和见闻来具体说明。
这些学术期刊的审稿期,大部分都是三个月,一般通过期刊上发表的征稿要求来说明和规定。然而,学术期刊编辑部还会声明,一方面不允许投稿人一稿多投,另一方面投稿人在等待三个月后没有消息才可以自行处理自己的文章。意味着,投稿人必须等待三个月时间。但另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编辑部在处理投稿的时候,通常既不会给一个收稿确认通知,也不会给出审稿意见,倘若投过去的文章被拒绝了,也通常不会知道原因,而且还不会收到拒稿通知。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霸王条款”,但是明显学术期刊编辑部占据优势地位。
一般人无法窥测到学术期刊编辑部的运行方式,也很难知道他们如何取舍投稿的。甚至许多期刊编辑部在期刊上留下的邮箱和电话都不可用。我曾经向一个专业领域的期刊投稿,然后满怀希望的等待,两个月过去了,我决定打个电话问下审稿情况,结果电话打不通,怎么打都没人接,我几乎在工作日每天都打一次,但总是没人接。我又发送邮件,询问审稿情况,结果也没有任何回复。最后我不得不放弃,我知道没有希望了。我只好再投稿其他期刊。然而神奇的是,我在大约半年后,看到了一个“邮件已读回执”,当时我几乎要笑出眼泪了——编辑部在半年后才打开这个投稿邮件。我庆幸自己没有傻等下去。
还有一些编辑部,我打电话的时候,他们会把电话拿起来,然后再放下去挂掉,就这样我不断打,他也不断这么做,几乎让人抓狂。我还遇到过更加神奇的编辑部,按照他们期刊最新一期上面留的电话打过去,结果听到的是播放广告,循环播放几条广告,如果愿意可以听上五分钟而不会自动挂机。
一般情况下,我们这些投稿人很难联系到编辑部,然而编辑部在决定使用你的文章的时候,却总要可以联系到你。因此你必须在投稿时留下电话、邮箱等,并时刻保持畅通。如果某一天收到了用稿通知,对于一个需要发表文章以毕业的博士生来说,这比中彩票还高兴。不过很多情况下,编辑部决定使用投过去的文章了,还会有很多麻烦。我有过这样一些经历。
我曾经给一个综合类期刊投稿,编辑部在不久后给我回复邮件,告知我文章已经通过初审,之后将由某个编辑与我联系修改事宜。但是他并没有告诉我编辑的姓名和邮箱等,导致后来收到一个没有署名的邮件,要求我提供包括身份证号在内的个人信息的时候,我十分犹豫。因为正是因为发表文章十分困难,在中国已经生长起一个巨大的产业,就是代发表和买卖论文,我不知道我是否被盯上了。给学术期刊投稿的人都有过同样的经历,在你投稿不久后,你会收到各种乱七八糟的期刊杂志的邮件和电话,告诉你他们要向你约稿,或者帮你投稿等,当然你得花一定费用。显然,那些你投稿的期刊并没有保护你的个人联系方式等隐私。
有一个杂志,在我投稿大约半年之际打来电话,告诉我文章已经录用,杂志已经印刷出来了,很快就要寄样刊。我听到消息后很恐慌,因为这个期刊编辑部的征稿启事上约定的是三个月的等待期,实际上我在三个月到了后没有收到任何消息,于是我已经投稿到另一个期刊了,并且这个期刊已经在不久前给我通知“拟刊用”了。这意味着我必须硬着头皮去跟这个期刊编辑部打电话和发邮件,请求他们撤销我的稿件,否则我就要面临“一稿多发”的事实了。“一稿多发”被认为是学术不道德,所以我不得不得罪那个拟刊用我的文章的编辑部,幸好他们只是表达了一下不满而已——必须说明,很多期刊编辑部声明,如发现一稿多投他们将把作者列入黑名单,三年或者五年不再接受此作者的投稿。对于那个已经发表了我的文章的编辑部,我十分愤怒,但是毫无办法,他们先斩后奏,让我措手不及。
还有一些更加混乱的情况发生。我曾经向一个著名的报社旗下的一本期刊投稿,在即将到约定的审稿期的时候,我打电话问编辑部审稿情况,得到的回复是“稿件不刊用”。然而就在此后不到两周,我居然在学校图书馆的期刊室看到了我的文章已经被他们刊登了。这时候,心中五味杂陈。我不知道该喜该忧。我听到了编辑部明确的答复,而且我也没有收到样刊。于是我打电话去询问怎么回事,结果另一个编辑部成员告诉我,先前回复我的是一个实习编辑,她不懂情况。我明白,我遇到了闻名已久的“临时工”。
学术期刊的编辑部,除了很难联系上之外,还有更加神秘的编辑人员组成。在国外的期刊上,我们都能看到编辑部的人员组成情况,然而极少中国的学术期刊会公布他们的编辑部构成情况。大多数情况下,你只能看到社长、主编(总编辑)、副主编(副总编辑)的姓名,让人以为大约只有他们在工作。另外还有一个编委会,或者学术顾问委员会,其组成主要是学术界的教授或专家,显然他们不会做具体的编辑工作,而他们是否审稿,不得而知。学术期刊的审稿人,更是十分神秘,极少有期刊公布他们的年度审稿人名单,因此当你投稿的时候,你不可能知道你的文章将交给谁来审查。有一些期刊会在文章的末尾写上本文的责任编辑的姓名,如果你翻看最近几期的杂志,通常发现人员在不断变化;有更加奇妙的编辑部,文章的责任编辑署名一眼都能知道是笔名或者化名,甚至还有昵称。一个满怀希望和虔敬的博士生,是无法想象他的文章将会由谁收稿、由谁审稿、由谁编辑,因此我认识很多研究生在投稿后几乎带着求佛的心态在等待。
学术期刊另一个令人迷惑的地方是,一些期刊都不公布自己的邮箱和电话等联系方式,只有一个地址。如果你要投稿,需要直接邮寄纸质的打印稿到编辑部。这些编辑部通常会在杂志某个小角落地方声明他们只接受纸质的投稿。这令人感觉,他们几乎是忽视了如此发达和便捷的互联网,让人以为他们似乎还没有进入21世纪。还有一些学术期刊,挂着一个投稿网站,实际上是个摆设,比如我曾经给四川某刊物投稿,在网上上传稿件后,一直显示初审状态,等到时间到了,系统自动给我发了一封退稿信。我有个朋友,也是给这个杂志投稿,结果文章已经刊发了,系统还是自动给他发了一封退稿信,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我还遇到了一个最极端的编辑部。他们既没有说明审稿期,也没有告知是否通知审稿结果。在我投稿三年之后,我意外的收到了他们的录用通知。我必须承认,我很幸运的,因为我投稿之后,等了一段时间后,几乎就忘记了这次投稿便转入到新的研究中,因而也没有投递到其他地方去。这个编辑部的一个编辑,在某个夜晚十点左右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文章需要一个修改一个小地方,并且要求在当晚十一点前传回修改稿。我几乎是懵了好几分钟,才意识到投过这么一个稿子。于是我在邮箱里面找到原始投稿,修改后发过去。第二天早上,我还在想,难道这个编辑正出访国外而忘记时差?不然,不会不知道中国人在北京时间晚上十一点基本上都睡觉了。
就是这样一个神秘的领域,却决定了很多研究生是否能够毕业、许多教师是否能够评上职称等等。因为按照中国学术体制的规定,毕业、评职称、评奖等,都需要数量不等、级别不等的文章发表。而当一个研究生,在没有什么关系资源利用的情况下,无论你学术能力如何,你都要经历一个“听天由命”的阶段。来自神秘领域的信息,将直接决定你的喜怒哀乐。(原载《中国故事》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