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读后感:给耀哥的信

236 0

耀哥:
你好。

首先我要对你说,我错了。我原来以为所有IT人士只写代码,不读书的。因为我有个朋友,某天带着他的攻城狮朋友来我住处聊天,那攻城狮指着我满架子的书,鄙夷地说:
“垃圾!垃圾!全是垃圾!超过140个字的东西,我都不看!”
那个时候,我还不明白,为什么是140个字?后来上了微博,才知道啥原因。不过,听到你说你的读书经历和感受,我觉得我是彻底的错了。我不该因为那个攻城狮的言论而对整个IT人士产生误解的。

你说你天天都要写代码,但是写代码也觉得其中有某种哲学思想。这一点让我很惊讶,因为我曾经跟别人吹牛逼,说我会Python/PHP啥的,实际上我从中一点哲学思想没吸收到。这么说,我真的佩服你,你肯定是码代码码到至高境界了,才会有这个感受的。原来,我一开始接触Python和Ruby的时候,只知道它们一个简洁,一个问题就一种方式实现;一个多样,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方式实现,好像Perl也是这样的。我把这个也理解为编程语言的哲学,你说有道理么?后来我就想,图简单,我就学Python吧。后来我还知道,我最喜欢的两个网站:知乎和豆瓣,好像都是Python写的。唉,说到这里,给你讲个小故事,那是我看Python不久,知道有Django这个框架,研究了半天,看不懂,于是上网搜有啥更简单的框架,结果找到了Web.py,悲剧就在这里,我刚开始研究web.py,还没搞懂,他的创造者Aaron Swartz就自杀了。悲剧,太悲剧了!太影响心情了,后来我就干脆放弃了,回来继续专心读书,我女朋友担心,怕哪天我挂了她怎么办。

你说你的兴趣很广泛,读的书不仅有文学历史这些,还有一些政治学等等,那我真是替你高兴。上回我听说回龙观附近因为有个IT写的PHP太烂了,被同事砍死了,我女朋友告诉我:你要好好写文章啊,不然你被同行砍死了我怎么办?我冒昧的猜一下,砍人的IT肯定是有某种洁癖,不能容忍别人的代码写得一点美感都没有。

扯远了,回到你的问题。你说你读的书比较多,而且自己也给自己搭建了一个个人博客网站,因为没有时间像我说的那样做笔记,于是只能要求自己写点读后感,然后放在自己的网站上。根据你提供的地址,我去你的博客看了,代码方面的文章我看不懂,那些读书的读后感文章,我倒是都仔细看了一遍。你说要我对你写的读后感啥的提点建议和意见,那么我就说点自己的看法吧,供你参考。

其实,读后感是个很随意的东西。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写读后感,而且还提供了不少范文。读后感是什么?就是读了书之后的感觉感受嘛。同样,看了电影,老师还要我们写观后感。当时看这些,很简单,写点儿感受谁不会?直到我读研了,才慢慢意识到,当年写读后感,大部分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换句话说,类似于一种“表态”。老师给你看的书,要求你写读后感的书,大部分都是教材后面附的阅读材料,而这些阅读材料谁选的,你懂的。那个时候写读后感,总是不免要在最后写上一些气势雄浑的话,不然老师不给你高分,比如一定要写,

雷锋同志伟大的无私精神,我一定要学习,要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向雷锋学习,为人民服务,热爱党和国家,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所以啊,你要知道,我们在教育阶段早期,被要求写读后感,实际上特殊的制度安排,有特殊的目的。但是现在呢,长大了,有独立思考能力了,想读什么书,不读什么书,写不写,怎么写,都随自己。最重要的是,你写读后感,是为了自己,或者说为了你的读者,而不是老师或者上级审查。因此,你可以更自由一些。

我说这些,意思就是,你现在看了书,写读后感,其实是一种独立行为,首先不应该在思想和价值上有负担,只有这样,你写读后感才可能写好,写出来才有意义。写读后感,就是帮助自己总结刚读的这本书,然后将自己的读书感受整理出来,并形成文字,或者与朋友分享,或者就是为了留个档。假如你没有时间做精细的笔记,看完一本书,写个小小的读后感,是非常好的方法。

说了读后感的作用,再说说怎么写。我自己写过不少,所以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和你谈谈这个问题。

读后感,首先是读书感受,因此,在写的时候,不要受什么文体、文风、形式、结构的限制,你甚至可以当成是一个涂鸦。当然,在语言上还是要连贯一些好。这就是说,写的时候,专门写自己的感受,要感觉无拘束,或者赞赏,或者点评,或者怒骂,都是自己的。

一般来讲,读后感写多长都可以。你是长篇大论,还是简短地谈点体会,都可以。你的博客上的读书感受,大部分都比较短,有些长的,是包含了很多抄的书的段落的,这其实都很好。古人有个特点,读完书之后都喜欢曰上几句,像太史公那样。你要是喜欢,也可以就在你读的那本《倒转红轮》书后面曰几句:

耀哥曰:过去总是只知道红色的社会主义苏联是多么伟大光荣圣洁,现在才知道,无论是苏共的发家史,还是他们未来在苏联进行的对知识分子的改造,都充满了血腥暴力。知识分子只是他们的玩偶,有用的时候,就给他们戴上高帽子,不用的时候,弃置不顾。不管是高尔基还是索尔仁尼琴,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成为了政治人物的玩物和牺牲品。特别是高尔基,在列宁未夺取国家政权的时候,批评革命派不遗余力,而当斯大林执政后,又匍匐到斯大林跟前,这究竟是怎样一种力量改变了那个我们过去都熟知和热爱的大文豪高尔基呢?还有,为什么那些务实的知识分子,都得不到重视,反而他们的工作都被苏共利用成为搞革命的掩护呢?革命,总是充满了激情的魅力,却又同时沾染了血腥,难道这就是一些学者说的残酷的美丽?读这本书,了解了不少苏联历史的细节,对真相更加趋近了,看来要抓紧读下一本书:《苏联的心灵》,要是有很多时间,能看下《古拉格》就好了,只是那太长了。最近有本《古拉格:一部历史》,要不要看呢?

这就是一篇极为简短的读后感。哈哈!虽然没有太史公曰得那么有气势、有智慧,但是你也曰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对不对?或者如果你希望对全书有个大致的概括的话,那样更好。不过这需要更大的功力,毕竟像《倒转红轮》这样700页的书,你能看完就相当不错了,再能综述下全书那简直就很不可思议了。

说实话,要写的感想是非常多的,上面只是一点示例,实际上,每本书的每个章节,可能你都有很多话要说。那么你看的时候,就随手写下来,看完了,整理一下,并将你散落在各处的只言片语组织下,连贯起来,然后再概括性的做个总结性评论,这就是一篇很实在的读后感了。我相信,你放在你博客上,读者看了,也会有兴趣跟你讨论。他们或者会问你这本书怎么样,推不推荐?或者还和你就其中的问题展开讨论。这都将给你带来很愉悦的感觉。

不过,写读后感,我不建议抄书、抄段落,你要知道,你不是写书评,你也不是写论文。读后感,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你读书的感受。把这个感受、感觉写下来就行。你不要管你写的客观不客观、准确不准确、完整不完整,都不要管,尽情让你的笔头游走,快速记下你那一刻的感觉和体会,这就是最好的状态。如果你碰到有人看到你的读后感,然后说:“耀哥,你太偏激了吧?!”或者说:“耀哥,你怎么只说这一点问题啊,还有那么多内容,你都没说啊?”

我觉得,你不要去管这些。你要明白一种心理,那就是,很多人看别人的读书感受,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觉得自己读了书,然后好在他朋友面前装逼。毕竟,正儿八经的书评看起来累,四平八稳的读后感,又不好拿出来吹给朋友听,那样别人会说你没个性。所以,你得清楚,你没有责任给他提供装逼的素材。

读后感的核心就是:自己读书时的真实感觉。你既不要想着取悦你的读者,也不要想着向谁谁谁保证你要当社会主义接班人,更不要想着,哪个媒体看到了,会不会约我写稿子呢?一想这些,你就完了,这样的状态下,你写的读后感,总会不经意间充满“和谐”的语言、求赞的心态,以及空话连篇却毫无个性的宏论。(不知道你是否理解我说的“宏论”是啥意思,举个例子,就是那种文章,标题是《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分析》,内容却是写张三和Tom因为经济纠纷打了一架然后找人来摆平的事。这就是典型的宏论:帽子很大,脑袋很小,身子嘛基本上没有。宏论的主要目的是吓人。)这就很悲哀了。特别是像你,经常将自己的读后感放在网上,你就更要克制自己,最好动笔写的时候,不要想你的博客和你的读者。

忘掉他们,回归自己。

说了这么多,最后再跟你谈一个问题。哪本书写读后感,哪本书不写,这都得看你自己的爱好和心情。不知道你读过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没有,那基本上是伟大导师列宁同志的读后感合集。读起来,简直想骂娘,不要说列同志对马克思同志的很多论述存在极大的误解,就说其中到处可见的尖酸刻薄的讽刺话语,看了就极难受。那会儿我读这本书,正值武汉天气闷热难耐,怒火攻心,恨不得奋笔再写一本《批判<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我这想法跟女朋友说了,她着急地说:伟大导师有那么多信徒,你写了,他们要砍你,我怎么办?——不得不说,我的女朋友总是在我最冲动的时候把我拉回来,否则我已经被人砍过N回了。——其实我是想说,伟大导师写的东西也不过如此,你就大胆写吧。

等到你写了不少读后感,你最好还是整理一下。要是你写在本子上或者一张张的纸上,那么你就把他们放在一起,编个号,然后写上书的信息,和你写读后感的时间。要是你是电子档的,或者发在博客上的,你可以归档,存个备份。这些对你未来翻看都很有好处。要是你的网友给你的评论很有思考价值,你也可以备份下来,这都将是你的财富。

废话够多了。你是IT人士,我是不是有点要求太高呢?反正这都是我的看法和建议,你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希望未来在你的博客上能看到更多个性独立、风格鲜明的读后感。

至于你说你要来武汉请我吃饭的事情,就免了吧。你来了,我还得花钱请你吃鸭脖子热干面,鸭脖子那玩意儿贵着呢……你就给我支付宝充点钱吧,我自己去吃也是一样,哈哈!等我以后有机会去南京,你再请我。

最后,保护好颈椎腰椎,并祝你进步。

最后更新 2013-10-17
评论 ( 0 )
OωO
隐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