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有言,“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处的“豁然贯通”其实就是顿悟,之后便可知晓众物表里,心也随之明朗。
很多人无意间顿悟了,却又有很多人苦苦追寻而不得。顿悟的人说这是不可言传的,没顿悟的或许便不会相信有顿悟这回事了。这是种很奇怪的感觉,那究竟什么是顿悟呢?
先来讲一个“一指顿悟”的故事吧。据说,曾经有位一指禅师,为人说法,从不言语,仅伸出一指示人。有人悟道,拜谢而去,也有人糊涂,无奈而去,小沙弥不明所以。某日,禅师外出,恰逢有参禅者问道,小沙弥便学师傅模样,伸一指而不语,那人也顿悟,感恩而去,于是他更摸不着头脑。待告知师傅,一指禅师以利刃断其一指,小沙弥才最终顿悟,因此得道。
禅宗讲究顿悟,而“悟”则有“渐进说”和“顿悟说”之别,说简单点,就是慢慢悟和突然悟。渐进说,譬如修行,日积月累也就逐渐接近真谛,逐渐明白其中深义。而顿悟者,或许仅因一件小事便可突然悟到宇宙人生的真谛。乔达摩·悉达多苦行无果,却顿悟于菩提树下,这个世人皆知的故事,也为佛教顿悟之说提供了依据。
我以为,顿悟至少要准备着“悟”。倘若根本不曾想过寻觅真谛,是不会悟的。“顿”,只是时间上的一种界定,而关键则在于“悟”。而悟则要有充分的准备,试想,悉达多若没有夜以继日的冥思做积淀,他绝不会在菩提树下幡然觉悟。有时,当人的积累足够多了,还要靠高人指点一下,或者得到环境的暗示,这样才会一通百通。所以说,顿悟既需要有长久的积累作后盾,也需要在关键点上进行突破。
此外,顿悟还应看做是一种达到空灵状态的途径。心念杂陈,却未必能够融会贯通,此时要想顿悟,则需要将所有“储蓄”抛弃,正如清空了杯子,才可以装新水。故而,顿悟其实是一种勇敢的舍弃,是为接受新知识、升华思想做准备。但是我们大家,有几人敢于抛弃已有的所有,转而接受新的东西呢?
顿悟需要经历抉择的痛苦,顿悟不会发生在没有积淀的人身上。我辈学子,当时时向着真谛不懈追寻。《华中科技大学周报》2011年1月11日